“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真叫過錯了。《論語·學而》中有“過,則勿憚改”,孔子很重視改過,認為犯錯并沒有什麼可怕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錯誤,強調知錯能改。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也是《論語·子張》的觀點。以日食月食的變化為喻,贊揚君子不像文過飾非的小人,不隐瞞和掩蓋過錯,又能公開改正過錯的光明磊落的态度和胸襟。
孔子評價顔回:“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就是改過的問題。對自己同樣的過錯照舊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對他人犯過的過失不加借鑒,自己也犯,是為貳過。孔子高度評價顔回的德行,認為顔回能做到不遷怒于人、不貳過于己,緣于顔回的好學不倦、勤奮苦讀。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從《左傳》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到《弟子規》的“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從《素書》的“有過不知者蔽”到《孟子》的“聞過則喜”,無不體現古人重視修身、正視錯誤的智慧與涵養。
西漢昭帝時,韓延壽擔任左馮翊(今陝西大荔)的太守,公正清廉,史稱“循吏”。他善于聽取部下的勸告,積極采納好的主意。有一次,部下勸他到基層調研,韓延壽剛到高陵縣,就有兄弟倆因争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狀。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難過,他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卻不能教化百姓,結果導緻民衆有骨肉争訟,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辱,責任全都在我身上,我還是自己退職讓賢吧。”
第二天,他就推辭稱病,閉門思過。地方官員見他這樣,也都深感自己失職。韓延壽的舉動也深深感化了争田地的那兄弟倆,兩人由互争變為互讓,并且主動前來請罪。韓延壽非常高興,并以酒肉熱情地款待,勉勵他們知錯能改。韓延壽将“治民犯錯”歸結到“治者”之過而閉門反省,讓當地老百姓和官員都對韓延壽更加敬重。從此,馮翊再也沒有争訟之事發生。
《詩經·周頌·小毖》記載了“予其懲,而毖後患”的故事,說的是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國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造謠說周公準備篡位,周公為表忠心隐居外地。管叔鮮等趁此時機立即叛亂,周成王幡然醒悟,請回周公率軍平息了叛亂。周成王知錯就改、自我規誡的态度值得肯定,“懲前毖後”的成語也出于此。
知過改過,自古以來就為人稱道,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傳統。馬克思說過,“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隻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有再大的過失,隻要能夠發自内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發自内心地想去悔改,以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錘煉自己,才能在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中日臻成熟、不斷前進。(南甯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