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李宇婷博士受邀做客“望道大講堂”,以“漢語存現句的語料庫研究” 為題,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開展學術講座。講座聚焦漢語處所倒裝句的語義語用機制,呈現跨學科實證研究的前沿成果,學院近20名相關專業教師及研究生來到112會議室,集體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與報告人進行深度探讨。

講座中,李宇婷博士首先厘清“存現句”(Locative Inversion)的範疇,并提出學界對其句法、語義、語用交互機制的量化研究仍存空白。其後,李宇婷博士展示了她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近千條實例基礎上,通過邏輯回歸模型分析揭示的三大關鍵發現:一是,存現句顯著偏好“處所舊信息+主題新信息”的分布模式,符合語言信息流動的 “已知—未知”原則;二是,首次發現名詞短語的生命度與定指性共同影響結構選擇,無生命、不定指主題更傾向進入存現句,而有生命、定指主題多采用正語序;三是,非賓格動詞、非作格動詞及未被動化的及物動詞均能進入存現句,挑戰了“存現句是非賓格結構專屬” 的傳統觀點,拓寬了漢語動詞分類的理論邊界。
互動環節中,李宇婷博士與在場師生圍繞“生命度标注的跨語言一緻性”等問題展開熱烈讨論,主持人劉晨老師認為,講座以紮實的語料庫數據與嚴謹的統計建模,打破傳統句法研究的單一視角,為漢語特殊句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據悉,李宇婷博士畢業于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漢語語言學、句法語義學研究,擅長融合跨語言比較與語料庫量化分析。其近期在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發表論文“A multivariate corpus analysis of locative inversion in Mandarin Chinese”,專著Locative Inversion in Mandarin Chinese即将由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在漢語特殊句式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