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國華教授為我院師生講學

2022-06-17 作者:圖/韋明剛 文/郭津啟 編輯: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科研辦 點擊量:

   2022616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國華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現代主義的車站以卞之琳的《車站》為中心”的學術講座。趙牧教授主持講座,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相關專業師生參加。

             

李國華教授從龐德那首著名的《在地鐵車站》切入,枚舉了該詩多個版本的漢語譯文,分析比較了不同譯者之間的審美差異。深入文本分析,引發了深思:龐德作為詩人,他為什麼看上去對地鐵這一現代事物視而不見、卻又對人群中連續出現的美麗面孔念念不忘?他從現代器物及其所關聯的人類移動方式中所感知到的,為什麼是幻影呢?

通過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李國華教授轉入現代主義詩歌寫作與現代性經驗複雜關系的解讀。李國華教授借助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中波德萊爾對現代主義的感受的解讀邏輯來理解龐德。緊接着,他又以王國維《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别苦》中的名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和龐德的《在地鐵車站》做對照,認為二者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帶有古典氣息的怅惘之情,後者則是着意經營一個永恒的此刻。

關于對卞之琳《車站》的解讀,李國華教授先是從外部研究開始,挖掘詩人當時的處境以及藏在詩集《裝飾集》中愛情上的蛛絲馬迹,再結合文本内部感受詩人卞之琳單相思帶來的如“窗内蜜蜂”般的焦慮和“夢中的小地震”。此外旁征博引了廢名在《新詩講稿》中關于卞之琳《車站》的解讀,并且借助同時代徐志摩和陳三立有關火車和車站的詩歌作為比較閱讀,從更多方面把握卞之琳的《車站》。

最後李國華教授認為,如果說在龐德的《在地鐵車站》那裡,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種對于美麗面孔的念念不忘,是現代主義的抒情詩,那麼,在卞之琳的《車站》那裡,可以感受到的則是一種對于被外在力量控制的惶恐,是現代主義的反抒情詩。雖然都在抒寫永恒的此刻,但龐德帶來的是美麗的回憶,卞之琳帶來的是焦躁的反抗。

講座最後,趙牧老師做了精彩點評,李國華教授和現場以及線上的同學就講座中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讨論,同學們的提問涉及多個學科多個維度,李教授一一給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