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丹婷:
李澤厚《美學三書》讀書心得(節選)
美,在物質層面是内容與形式的和諧結合,在情感層面是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是合目的性、合規律性與合審美性的架構,凝練在中國人民在曆史中智慧創造的偉大成果當中。對《美學三書》的研讀是我第一次接觸系統的美學相關理論,三書即便為三書,相互之間的聯系亦頗多,層層相扣點點相連,三書若單獨去讀反而會缺少三書共讀的趣味。将全書内丁點全無遺漏的道來倒更顯贅餘,故在三書中或以概述或挑擇部分疑問頗多印象深刻之處進行較為詳細的表述,日後有機閱讀李澤厚先生其他的著作以及其他美學大家如朱光潛等人的著作,再回翻美學之三書,或有更深入正确的見解,當前心存疑慮已然解決。
故願,藝術常新,審美常新;願情感本體萬歲,人類萬歲!
2 .潘容菲:
《遲來的日出》——讀《日出》有感(節選)
日出是一個讓人充滿幻想的名詞,可能是透過枝葉散落的滿地斑駁,也可能是海面循序漸進地披上金縷衣,或是穿過掩實的窗簾空隙照在昏暗的地闆的一縷光。日出似乎是充滿希望的,可是曹禺筆下的《日出》卻令人壓抑痛。陳白露本是清純的少女,因生計所迫,隻身在城裡闖蕩,成為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高級交際花,她身邊來往着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作者圍繞陳白露,展開話劇的叙述,在人物的交流來往中刻畫出階級矛盾以及人性醜惡。
3.姚姝威:
《精神分析引論》讀後感(節選)
閱讀《精神分析引論》是一次充滿啟發和思考的旅程。弗洛伊德的理論對于揭示人類心理的複雜性和深層次的動力有着重要的意義。盡管他的理論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議,但它為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并對後來的心理學家和研究者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4.何浩:
《無名的裘德》讀書心得(節選)
裘德與淑自始至終都在與一種外在的力相抗争,這種外力主要來自宗教,來自社會婚姻制度。除此之外,他們的悲劇同時也由自己的性格親手締造,在面對“社會”這堵巨大的障壁之時,裘德比淑多了一分勇敢,敢于撞他個頭破血流、渾身粉碎,也最終得償所願,甯可孤苦伶仃去世也并不屈服。
5.邵可盈:
《悲慘世界》扁平人物形象的感觸——對德納第和沙威形象分析(節選)
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給予扁平人物的定義是,“在最純粹的形式中,他們依循着一個單純的理念和性質而被創造出來的”。德納第在《悲慘世界》中的形象就是單一的,毫無變化的,他的性格就像被定格住了一樣,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遇到怎樣的人都不會發生任何的改變。這種對人物的高度醜化,形成的惡的形象,是伴随着德納第奇異又悲慘的遭遇而産生的,單一卻并不單薄,也就讓這樣一個人物變得不再枯燥。而沙威的内在卻是變化的,這種變化緊緊依附于“警長”這一人設框架,從而使人物的矛盾合理化,又富有引人深思的魅力。
6.梁濤:
讀《孟子·萬章》(節選)
接受美學強調作品的意義是在讀者的閱讀活動中才生成的,文學史也是依靠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接受和傳承才得以形成的。“以意逆志”與接受美學僅從形式上看,确有其相似之處,但卻有根本上的不同。前者從一開始就确定了“作者-文本-讀者”三者不可分離的立場,基于征聖和宗經的儒學傳統,作者和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又“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讀者所求的不是作者和文本意之幾何,而是透過作者和文本去追求最高的道。西方無論是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還是讀者中心論,都是确定其中一個要素的決定性作用。
7.陸麗香:
讀《烏合之衆》有感(節選)
個體中的某些人處于某個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才變成一個群體,而群體中的個人自覺的個性會消失,思想和感情會和其他人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在某個特定的大條件下,國内政策和國際大環境下會産生一種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會影響成千上萬的人,使他們具有心理群體特征。這個觀點讓我不由得想起了2019年年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成千上萬沒有關聯的人緊緊牽連在一起,全國四面八方都為武漢加油,各地醫療隊伍奔赴一線,支援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