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卷緻恒,感悟人生。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将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并呼籲:“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為了迎接第28個世界讀書日,我院聯合經濟學院/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開展“攜手•伴讀——‘曬一曬’我的讀書筆記”活動。幾個月以來,活動得到同學們的廣泛關注,收到了諸多精美投稿。
本期賞析,小編從優秀投稿作品中甄選出部分作品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走進書香世界,品味衆生百态。
李梓绮:
《文獻學概要》讀書心得(節選)
《文獻學概要》在架構上将通論與專題相結合,側重地探讨了一些内容。如總集與别集、類書與叢書、地方志與家譜的區分,以及各自在文獻學研究中起到的文獻價值較為全面,還有最後兩章出土文獻和敦煌文獻的曆史流變,是前幾章文獻的形态、文獻的收藏與散佚、文獻的特點與用途以及文獻的現代價值在具體領域的生動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問題的具體深化,也拓展了本書的研究深度,拓寬了文獻學的研究角度。
王小燕:
硝煙散盡處,萬家燈火時——讀《鐵皮鼓》有感(節選)
荒誕不是目的,但在很多時候,荒誕就是現實,啼笑皆非卻又無可奈何。它寫戰争,卻用荒誕不經的筆調,寫史詩般的深沉。主人公奧斯卡在三歲時決定停止生長,成了一個鼓藝了得的怪異侏儒。他窺到了親人的愚蠢、亂倫與放縱,自身亵渎神明,堕落不堪。而同時,他深深愛着聖母瑪利亞。後來他抛棄了鼓開始生長,卻差點喪命。在經曆一段頹喪生活後,他終于用複活的鐵皮鼓奏出最終樂章。
《鐵皮鼓》的作家格拉斯在1999年諾貝爾得主授獎儀式上說:“我這一代的作者們以公然的反對和它擦身而過。沉默,沒有人願,也沒有人能。對我們,這群帶者傷痕的孩子們來說,關鍵是堅決摒棄那些絕對的偉大和意識形态的非黑即白。” 曆史記錄過去也映照前程,回眸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
李俊彥:
山水之間,守望的距離——讀《邊城》有感(節選)
茶峒的景是美麗而朦胧的。沈從文筆下的山水帶着湘西獨有的風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翠翠在風日裡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寥寥幾筆,将一個在自然中長大,在山水間玩耍的女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緻。在沒被污染的山水之間長大的孩子,總歸是有些不同的,他們身上帶着大自然靈動的神氣,又有着深山綠林裡特有的成熟,格外的吸引人。或許正是翠翠身上這種獨特的魅力,使得大老二老都傾心于她,最後卻一步步走向了悲劇。翠翠的含蓄,造成了爺爺的誤會;爺爺的自作主張,導緻了大老和二老雙雙對翠翠展開了追求;而又因為大老的意外離世,二老對爺爺産生了誤會,最後離開了翠翠。翠翠是善良的,爺爺是善良的,大老和二老也是善良的,故事裡的所有人都是。然而一切又都不湊巧,最後的結局就像茶峒的美景,朦胧不清中透露出淡淡的哀傷。
孫佳偉:
傳承中華文化血脈,弘揚中國文學精神——《中國文學精神》讀後感(節選)
徐複觀先生的《中國文學精神》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是一部彙聚着中國文學思想精華的精神秘籍。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國文學的獨特精神和價值,啟迪我們心靈的智慧和覺醒,啟發我們對于文化傳承的深思和反思。對于喜歡文學的人來說,本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對其發展曆程和代表作品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知;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則可以在閱讀之餘了解中國這個千年古國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閱讀這本書,進一步認知和了解中國文學精神,感受中國文學精神所傳承和展現的獨特魅力。
農雯雯:
《高老頭》讀書心得(節選)
閱讀《高老頭》這部名著,我仿佛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走進了當時的巴黎社會。除了認識到高老頭、拉斯蒂涅和伏脫冷這三個同處于一個大環境卻又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作品直白而赤裸的語言以及深刻形象比喻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兒在爵府的高堂上,今天早晨在債主的腳下,這便是巴黎女人的本相。”“這個沒有血色的老姑娘,就像那些長條的蟲,梁木都會給她們蛀空的。”不單是語言,環境的塑造也深刻我心,巴爾紮克塑造了破敗的伏蓋公寓,這個“小社會”它承載着不同的住客,住客們圍繞着高老頭态度的不停轉變,仿佛在裡面上演了階級生活中一出出辛辣的諷刺劇。而在巴黎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社會中,金錢的作用被放大得淋漓盡緻,權錢交易與名揚四海一拍即合,聯同正義的舉步維艱,一同構築起巴黎社會肮髒的妖冶。
農蘭笑:
美學史新探法讀《中國美學史大綱》心得(節選)
美學史的新探法,在一定程度上僅僅代表了在學術性研究上創新一面的做法,在如今稍微有些墨守成規的文藝研究之路上,所謂的套路所謂的公式對于學術的研究是沒有什麼實際上的進展之處;文藝是更傾向于感性方面的,文學是更傾向于感性的,美學、哲學等等皆是如此,單純固定化模式化甚至是數字化的偏向理性的方式去探讨文學深入文學想來也是行不通的。千人當千面,接受一種處以正确理論基礎上的多元視角才是一種在如今複雜多樣繁華下的知識世界需要的,一種大同之下,美美與共的觀點,那就是賦予文學的多樣性、那又是各類抉擇下的包容性。
何雪:
美的淺見——讀《美學散步》(節選)
從前讀文章,誦詩句,觀畫作,隻知道豎起拇指贊歎“美!”,說不清,道不明。我們缺少美的鑒賞能力,卻依然可以贊歎美,這很奇怪。原來我們擁有赤子之心,能夠通過作品這一載體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感知與交流。這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令我們能與作者交互共鳴,産生同一種情感的過程就是最本真的美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