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景蘇樓,有着深厚的曆史人文積澱,也有着獨特的廉潔文化内涵,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産和精神财富。在北流,景蘇樓的來曆與蘇轼的北流之行和文學影響緊密相連。它不僅是一座具有曆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景觀,也是北流人民對蘇轼敬仰和懷念之情的象征。
時空有序,景蘇樓和圭江相得益彰。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北流縣人民為了紀念蘇轼二次經過北流這一“千秋之幸事”,決定在原東坡經北流時乘舣桴江邊建樓,取名“景蘇”,意即“景仰蘇轼”。蘇轼第一次經過北流是在紹聖四年(1097年),他因政治原因被貶至海南島,途中經過北流。第二次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他獲赦北還,再次經過北流。蘇轼再臨北流江邊,見江岸挺直,江水平平,信口一句:“此江如圭乎!”爾後北流人即稱該江為“圭江”。此時江水清淺,正值枯水。蘇轼歸心似箭,無心應邀遊覽北流勾漏勝景,來去匆匆沒有留下文墨。可是,北流人卻為東坡駐足數日而言傳口誦,百代不停,邑人因此集資在他紮筏北去之處建“景蘇樓”一座,以表紀念。
雖然蘇轼并未直接在北流任職,但他所展現出的清正廉明、愛民如子、節儉自律等品質和行為,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值得學習和傳承。相傳,蘇轼一生注意節儉,即使在貶谪期間,生活清苦,也能夠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他制訂開支計劃,實行有計劃的用錢,甚至将錢分成小份挂在房梁上,每天隻取一份作為生活開支。這種節儉的作風,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自律,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公共财政負責任的态度。蘇轼初到密州時,他衣着簡樸,甚至被誤認為是新任太守的跟班或家人。他在《後杞菊賦》中表達了對人生貧富、美豔醜陋的淡泊态度,認為人生短暫,不必過分追求榮華富貴。他還在《六事廉為本賦》一文中明确提出“功廢于貪,行成于廉”的觀點,指出為官之道的核心是“尚德”,提倡用清廉與否來決定官員的升降與任免。清廉的理念貫穿了他整個仕途生涯,成為他評價自己和官員行為的重要标準。
蘇轼的清廉精神,雖曆經千載而初衷不變,薪火相傳到今人之手。人類雖然無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但清廉思想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遙相呼應,熠熠生輝,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如今,景蘇樓門前建成了一座“東坡公園”,幾株百年老樹枝繁葉茂、亭亭如蓋,樹枝上綴滿東坡詩詞的燈飾,一到晚上,華燈綻放,此時的公園綠林已經成為“詞林詩海”,晶瑩剔透、流光溢彩。景蘇樓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已經成為北流曆史文化的明珠,廉潔文化的瑰寶。佳話距今千載,隻有今天的我們,緊緊握住清廉的接力棒,把清廉精神穩穩地傳遞給未來的北流,視天下興亡為己任,才算是繼承傳統,拓展前程。(北流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