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縣山水相映,人文荟萃,在衆多當地特色傳說中,“出米岩”的故事家喻戶曉、聲名遠揚,且具有一定的警示教育意義。
“出米岩”,顧名思義就是能出米的岩洞,因為“出米岩”故事的淵源,給遠離城邑的蠻荒洞穴增添了許多神奇又獨具意義的文化色彩,還有數不盡的曆史傳說。
“出米岩”的故事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最具代表的當屬明朝年間幾個和尚與出米岩的故事。
相傳明朝年間,一位老和尚在出米岩一帶化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出米岩,這個岩裡的小洞眼每天都會流出來一些米,剛好夠他一個人吃,從此他便不再去化緣,在出米岩處定居了。幾年後又來了一個和尚,見老和尚不用化緣卻銀須飄逸、紅光滿面,感到很奇怪,發現原來是岩裡有個神奇的小洞眼每天都會流米出來,而他來了以後這個洞流出來的米更多了些,剛好夠兩個人吃。後來,這個和尚想把米存起來偷偷拿去賣,又嫌出的米太少,于是便找來工具想把小洞眼鑿大,或許是老天對貪婪的人的處罰吧,從此出米洞再無米流出,和尚們再也沒有免費的食物,不久後便悄悄離開了。
清朝一詩人聞後為此惋惜,寫下《題出米岩》一首,詩雲:“岩中穿一孔,玉粒何時湧?饕餮是何人,鑿斷仙糧種!”該詩強烈地抨擊了人性的貪婪,将貪婪的人比喻成上古神話中兇狠貪食的惡獸,可見人性中的貪是何種危害!
俗話說得好:“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隻要欲望得到了激活,撕開了口子,就會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從“出米岩”的故事中,不難看出“貪欲膨脹”危害十足,不僅斷送前程,更不可能回到最初的現狀。領導幹部亦是如此,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不論在什麼地方、在哪個崗位上,都要在贊揚聲中保持清醒,在一聲聲奉承中保持自警,在誘惑面前保持忠貞,莫貪“一杯酒”“一包煙”“一次禮”,真正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古語有雲,“高飛之鳥,死于貪食;深潭之魚,死于香餌。”由此可見,禍莫大于不知足。領導幹部要知道“君子愛财,取之有道”,正常薪資為薪水,薪水如泉水,清澈透明,雖不多但長流;非法謀取的是肥水,肥水如禍水,渾濁肮髒、來勢洶湧,如不克制就會沖毀人生堤壩。所以領導幹部要常懷律己之心,心懷信念,涵養定力,管束欲望,時刻牢記“千裡之堤,毀于蟻穴”,即使是再小的好處,不是自己應得的,也絕不拿一分一毫;時刻謹記“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問題,始終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廉一生,潔一生,無愧今生;貪一點,受一點,牢獄不遠。”回望治世與亂世的交替,王朝的崛起與衰亡,不難得出“廉則興、貪則衰”的曆史鐵律。身為領導幹部,更要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時時刻刻做好帶頭作用,“勿以‘貪’小而為之”,必須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做務實清廉的引領者。牢固樹立“法紀紅線不可逾越、法紀底線不可觸碰”的理念,努力在行動上争先鋒、當模範、帶好頭。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衆看幹部,幹部看黨員。黨員幹部唯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始終不忘“嚴以修身”,始終恪守廉潔自律,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始終嚴守為官從政底線,才能有效增強執政公信力,赢得群衆信任,從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更要以身作則,作好表率,思想防線不能松,帶頭接受監督、帶頭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永葆公仆本色,始終把組織和群衆的信任和重托,傾注在本職工作中,把握自己、管住自己、走好人生路。(平樂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