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學院

當前位置: 首頁 > 清廉學院 > 廉政文化 > 正文

“六廉”說

2023-03-13 作者:吳浈慧 編輯: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紀委 點擊量:

    “六廉”出自《周禮·天官冢宰》:“(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大意是,小宰以“善、能、敬、正、法、辨”六項标準治理官府,公允地評斷官吏的治理能力。


  北宋蘇轼于《六事廉為本賦》書:“事有六者,本歸一焉。各以廉而為首,蓋尚德以求全。”既以“六事”作為考核官吏的标準,又均以“廉”字冠而束之,體現了中國古代官吏考課制度中以廉為本、以德為先的特點,為曆代官員為政之道确立了價值标準與行為準則,也為我國曆史上的廉政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根本遵循。


  “善,善其事有辭譽也。”廉善,指官吏的道德品格、行事方式,即善于治事理民,享有良好的聲譽。将廉善置于“六廉”之首,可見從古至今,政治品德都是評判從政者最為重要的因素。《論語·為政》有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衆星,處于主導地位,政德是從政之基、成事之要,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一樣,是永恒不變的自然法則。


  “能,政令行也。”廉能,指有所作為的為政能力,能較好地貫徹落實各項政令,确保政令暢通。荀子在《臣道》篇中列舉出了“聖臣”須具備的素質:“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意思是名臣良吏貫徹落實朝廷政令教化的執行力之強,如影随形一般成為人民典範,應對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時局變動,解決速度仿佛應聲回響一樣。簡言之,一名真正優秀的官員,必定要具備過硬的執行力、應變力、擔當精神與引領能力。


  “敬,不懈于位也。”廉敬,反映出為政者對工作的根本态度,即心存敬畏、恪盡職守、不悖誠意、忠實笃厚。無論是曾國藩在家信中書:“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還是朱熹有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抑或是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都在反複強調,廉敬不僅是一種人生态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是為官之道,也是新時代黨員幹部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行無傾邪也。”廉正,指品行端正、清廉公正。《說文解字》釋:“正,是也。從止,一以止。”“正”的意思是糾正,使恰當。所謂“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若要達到廉正的标準,須以“正己為先”,保持“心正”、确保“身正”、做到“行正”。


  “法,守法不失也。”廉法,指恪守法律、權法不移。《管子·明法解》言:“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法是治國的标尺,是社會的客觀準則,是衡量人言行、是非、曲直、功過的行為規範。從廉法的角度講,為政者“寸心不昧”,方能使“萬法皆明”。


  “辨,辨然不疑惑也。”廉辨,指辨事分明、清醒明察。《中庸》對“辨”的要求是“明”——“辨之弗明弗措也”,即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直到清楚、明白事物的是非曲直方可停止。王陽明将“明辨”視為“精細考察”,即“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辨”。廉辨是古代廉政監督官員的重要職務技能,時至今日,對當今反腐倡廉建設同樣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廉”乃為官之本,必須具備善行事、通政令、忠職守、正品行、嚴執法、明思辨等能力和品格,才能稱得上是“廉”。時代不同,條件有異,廉政制度也在不斷變遷。師古而不泥古,取其精華而鑒今,從“六廉”中汲取廉政力量,運用曆史智慧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方能有所裨益。(都安瑤族自治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