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王建勤教授做客望道大講堂

2025-05-22 作者:王豔軍/文圖 編輯:董林平 點擊量:

5月21日下午,北京語言大學王建勤教授做客望道大講堂,為學院師生作題為“第二語言學習者與大語言模型的學習機制——行為、認知神經科學與LLMs多維視角”的學術講座。

講座上,王教授帶領師生們回顧了2024年語言學界的重要事件——傑弗裡·辛頓( Geoffrey Hinton)與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關于大語言模型的學術“論戰”,雙方圍繞“人類是否存在先天語言習得機制”“海量數據,強大算力、算法的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比肩人類語言能力”等核心問題展開交鋒。王教授指出,厘清這些争議有助于澄清不同領域對人類與機器語言學習機制問題上的彼此誤解。

随後,王教授以西班牙語母語者Maria和生成式大語言模型(LLMs)為研究對象,對比二者的學習機制,深入探讨了這一問題。他援引Krashen的理論,指出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通過内隐學習(無意識接觸語言輸入)和外顯學習(有意識規則闡釋)獲取知識,而LLMs則完全依賴數據驅動的統計學習,缺乏人類的社會交互與認知靈活性。

王教授進一步剖析了語言習得機制的理論争議,包括行為觀察、認知科學及神經科學視角的差異。他強調,成人學習者能通過數據驅動獲得内隐知識,同時借助規則驅動掌握元語言知識;而LLMs在規則驅動方面面臨挑戰,因其難以協調外顯規則與海量數據的隐含特征。此外,王教授提及“具身認知”概念(即認知與身體、環境互動的理論),指出Maria能将情感與現實世界背景融入學習,而LLMs僅能重組既有語言模式,缺乏具身體驗的創造性。在此基礎上,王教授總結了大語言模型對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建議利用LLMs的數據挖掘能力優化語言規律分析,并探索其在教材智能化編寫、交互語言測試等場景的應用潛力。

講座結束後,王教授與師生合影留念。與會師生表示,此次講座深化了他們對跨學科語言研究的理解,為未來探索人機協同學習機制提供了新方向。本次講座有效促進了學院師生與專家學者在語言學、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的跨領域對話,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學院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