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語言學會曆史語言學分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曆史語言學學科、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共同主辦,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承辦、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協辦的中國語言學會曆史語言學分會第三屆年會暨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學術研讨會于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成功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香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48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共計100位專家學者莅臨本次會議.

大會開幕式于11月16日上午舉行。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向、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王雲路教授、北京語言大學曆史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福祥教授、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黨委宣傳部部長、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院長孫瑞教授分别緻辭。
劉向副校長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指出曆史語言學研究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意義,廣西本土豐富的語言資源對研究語言的類型和變異、漢語與民族語的接觸和融合、語言文字發展和演變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王雲路教授緻辭指出,曆史語言學研究承擔着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的重要使命,要做好傳承創新,利用新材料新技術,為曆史語言學研究注入新活力,同時要充分借鑒語言類型學、語言接觸等相關理論,鼓勵和大力培養年輕學者,進一步推動曆史語言學學科的發展。吳福祥教授回顧了曆史語言學分會年會及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學術研讨會的發展曆程,強調要堅持聚焦漢語演變研究,打破語言内部各分支學科之間的藩籬,着力探索語言不同模塊的演變模式和規律。孫瑞院長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研究方向等方面簡要介紹了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語言學科的曆史與現狀。
随後舉行中國語言學會曆史語言學分會會員代表大會,大會表決通過了新一屆曆史語言學分會的組織機構和理事會成員。新一屆會長楊永龍教授講話指出,将帶領學會堅持打破條塊分割,打通各研究門類的限制,貫通語音語義語法詞彙、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漢語、通語與方言、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漢語與外語,堅持守正創新,共同推進曆史語言學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大會報告
11月16日上午和17日下午進行了兩場大會報告,共12位講者。
浙江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方一新教授報告題為《“剔嬲”“刺促”異同考》,對《世說新語》及劉孝标注中“剔嬲”“刺促”的詞義、來源及兩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細緻入微地考辨與闡釋;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馮勝利教授報告題為《上古韻律語法研究的新進展及其理論意義》,介紹和讨論了上古曆時韻律語法研究的新進展,認為韻律對上古文獻解讀有重要意義,不僅是“激活”古文獻“語音語感”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是深化語法演變機制的關要環節,可以糾偏對“經學異文”的偏見;首都師範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洪波教授報告題為《征派與浮現:話語标記的兩個源泉——以語氣副詞為例》,以重讀語氣副詞“确實”“簡直”和弱讀語氣副詞“都”“特麼”等形成演變過程為例,認為漢語語氣副詞類話語标記具有兩種不同的來源:征派與浮現;浙江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汪維輝教授報告題為《“種火”新論》,詳細梳理了《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對“種火”一詞的訓釋,認為曆史文獻中應該有“種火1”“種火2”兩種訓釋,而《四聲通解》中的“種火”應為“種火2”;北京語言大學曆史語言學研究中心吳福祥教授報告題為《南方方言處所型進行體标記的語法化程度》,讨論了南方方言“處所型”進行體标記的語法化程度和語法化等級,以及判定其語法化程度和等級的标準,并分析了有些方言進行體标記既有“處所型”又有“結果型”,而另一些方言隻有“處所型”的原因;複旦大學中文系陳忠敏教授報告題為《共時語音變異與語音音征替換——以上海話濁擦音時長音征變異為例》,通過上海話濁擦音時長音征的共時變異來觀察音變,認為音類的變化肇始于音征的變化,音征變化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影響到音類的不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雷漢卿教授報告題為《〈漢語大字典〉注音失誤獻議》,通過詳細的例子指出了《漢語大字典》中的兩類注音失誤,并指出在修訂《大字典》時要特别關注《大字典》将異讀作為同義異讀标注的字以及《集韻》較《廣韻》多出讀音的字;廈門大學中文系李無未教授報告題為《日據時期台灣地區漢語言文字學史研究理論與方法》,以一百二十多年來中外學者們有關日據時期中國台灣地區漢語言文字學史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多年調查與思考基礎上,分析總結了日據時期中國台灣地區漢語言文字學史的主體理論與方法内涵;浙江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王雲路教授報告題為《論偏義複詞的本質特征——兼考“契闊”的詞義及其産生理據》,讨論了偏義複詞的性質和語義特點,認為偏義複詞與“連類而及”等類義并列現象有本質區别,并以“契闊”一詞為個案展開分析,詳細闡述了其三個意義,由此進而對《漢語大詞典》“契闊”的釋義進行了梳理歸并;北京大學/大灣區大學楊榮祥教授報告題為《從〈西遊記〉看系詞“是”的語法化》,通過對《西遊記》的調查,分類描寫了“是”的若幹非判斷功能的用法,并嘗試在此基礎上對“是”的各種不同用法的來源、形成條件及其性質進行分析;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張麗麗教授報告題為《“除”與“除非”從排除到限定的演變》,指出漢語功能詞“除”和“除非”可表排除和限定(唯有義),所表兩種概念呈現對立,為何同一虛詞能表對立概念,報告根據曆史追蹤說明其演變關鍵在于所在構式有所增縮。北京語言大學趙日新教授報告題為《漢語方言語音弱化過程中的浮遊調》,聚焦于“一個半音節”階段的合音細節,詳細列舉了不同漢語方言中“一個半音節”表現出的弱化形式,認為浮遊調是弱化的詞綴或附綴脫落音段成分後剩下的聲調(時長)特征,而且浮遊調在漢語方言中更多的是向左停靠。
大會報告涉及語音、詞彙、語法等曆史語言學的多個領域,或介紹新理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或通過研究個案研究提供研究範式,為曆史語言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範式和參考路向,具有極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意義。
分組報告
11月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會議進行分組報告,共有80餘位專家學者分四組報告了78篇論文,結合曆史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接觸語言學等理論,充分運用新材料、新理論、新方法,跨語言、跨方言、跨時段,就漢語曆史語法、文字訓诂詞彙、漢語方言及民族語接觸演變、漢語語音史、方言和民族語的語音等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分組報告注重兼顧材料與理論、共時與曆時、演變與接觸,與會學者積極參與讨論,進行思維的碰撞和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第一組
本組報告論文20篇,注重結合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形式語言學等理論語言學分析方法進行讨論,特别突出跨語言、跨方言、跨時段的研究。總體看,可以分為四個大類的研究。
一是基于個案的共時考察。楊永龍從語言接觸角度讨論黑水城文獻、元代直譯文獻等表示自指的“的”;張定從否定不定代詞角度考察上古漢語“莫”的性質;王月婷結合及物性分析上古漢語“見”的兩讀現象;蔡英傑從顯赫庫存角度考察上古漢語“之”的性質及名之名、名之動結構。
二是基于個案的曆時演變研究。徐朝紅、伍修齡讨論連詞“莫若”從選擇标記到話語标記的演變;劉紅妮從詞彙化、構式化角度讨論副詞“反而”的功能變化;黎路遐讨論語氣詞“是”與“X是”“是Y”的兩種來源以及“X是Y”的混合來源;謝曉慧從語篇表達功能角度分析假設标記“使”的語法化;葉建軍讨論推論标記“不然”“要不然”“要不”的功能演變;王錦慧讨論代詞結構“不然”演變為表示假設轉折、選擇連詞的問題;郭維茹讨論指示代詞“乃”到假設标記、轉折副詞、判斷副詞的演變;韋志剛從小句整合角度讨論了系詞“是”的形成。
三是基于結構式或語義範疇的共時考察。趙長才綜合梳理中古漢譯佛經中表示原因詢問的詞語及結構,如“何故”“何以故”等等;崔山佳結合多種方言材料觀察近代漢語“是……還是……”類選擇問句;趙昕從程度語義學、事件語義學角度分析上古漢語程度副詞的組合特點及内部成員的功能區别;張福通從定語後置角度統計 《詩經》《楚辭》中的“之”字中定結構。
四是基于結構式或語義範疇的曆時演變研究。龍國富讨論近代漢語動詞重疊式述補結構的曆史演變和共時分布;蘇穎讨論空間運動動問及狀态動詞到人際行為動詞的共性演變現象;淩雲讨論從“存在”“處所”範疇到語氣範疇的演變,這類現象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方言中反複出現;宋歡婕從構式化角度讨論了“整個一個X”的構式浮現。
第二組
本組報告論文20篇,内容主要涉及詞彙、文字和訓诂,主要特點是善于使用詞彙類型學、語法化的擴展觀等新理論,古文字、佛經等新材料和語料庫法、對勘研究等新方法進行研究。按主題大緻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語義性質、功能和語義和詞彙演變。朱冠明指出漢語中的“析斷”動詞分為“表動作”和“表動作兼結果”兩類,認為“析斷”動詞可通過隐喻向認知動詞發展,還可通過重新分析向強化詞發展;任荷指出“或”所包含的動詞成分相當于一個存在量化算子,“或VP”句本質上有一種存在斷言,“或”的語義應被描述為“有誰/有什麼”;張沛瑩提出了“今”在語法化過程中的兩條虛化鍊,并從語義發展、句法結構與認知心理等角度闡釋“今”語法化的條件;朱麗師認為漢語方言句末助詞“着”本質上是必要條件先時标記,“事件小句+着”可表達不規則語義,“小句+着”打破“從句-主句”句法語義二元投射關系,“着”的句法-語義編碼代表一種特殊的漢語小句整合方式;甯瑤瑤指出“化”綴最初來自日語二字漢語詞,随後伴随“化”所在的搭配項類型、句法環境、語義-語用環境的擴展,實現了“詞根語素”向“類後綴”演變,類推是主要機制,語言接觸和文白轉化等是重要動因; 張赪、劉豔雲指出在近代漢語文獻中,指代詞“恁地”展現出了語篇連接功能,它與距離指代詞“這、那”并立,共同構成了近代漢語的代詞系統;董正存通過增補近、現代漢語等若幹語言實例進一步說明了量域到質域的語義演變規律,并概括了它們的語義演變特征;楊緒明認為“雨”主要有動、名兩種原型語義,“雨”的語義演變表現出較強的主觀化與抽象化特征;丁喜霞分析了“陶演”的意義和用法,辨析了玄應《音義》的釋證,還對“陶演”僅見用于中古文獻的原因進行了初步探讨;胡平力數各類因避諱而引發的詞彙替換和語義演變,并從語言使用的角度解釋了其動因和機制;段曹林透過“詞彙”誤用這一個案,分析了詞彙訛變現象的表現、實質、發生及其影響,并指出詞彙演變源于共時變異,應重視這類研究;肖曉晖指出漢印人名所蘊含的語義信息值得重視,可以為我們理解某些詞語的意義和理據提供很好的證據和線索。
二是佛經翻譯導緻的語言接觸研究。李博寒認為“所”字在中古時期産生了表示對象和領屬的用法,這兩種用法主要出現在漢譯佛經中。通過梵漢對勘研究法,發現佛經翻譯帶來的語言接觸,對漢語演變的影響并非“從無到有”;董納指出佛教傳入後,“劫”被用于翻譯梵語詞“kalpa”,意為“漫長時間的時間”。随後,受佛教文化和佛經翻譯影響,表示“時間”的“劫”可被理解為“災難”,後又逐漸産生了“命運”“搶劫”義。
三是文獻校讀和詞語考釋。真大成校讀了《世說新語》的六則劄記,并對漢語史研究和辭書編纂中的“孤例”問題做了初步的申說;王虎根據晉司馬彪《後漢書·輿服志》《慧琳音義》各發現的一條新佚文補入《诰幼》,并從所輯新佚文對《诰幼》的體例、性質及其價值做了初步探讨;龔元華結合近代漢語語料對禅籍語錄“胡”“淈”等三則詞語進行了考辨,指出淳樸的禅籍語錄是近代漢語研究的寶貴資料。
四是其他研究。範文傑以《運步色葉集》原典文本為中心,窺探了在中世平片假名被廣泛使用後,漢語字詞在形、音、義等方面的發展曆程,揭示了漢字漢語域外傳播的曆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姜黎黎基于CCL語料庫從語義和句法兩方面,對比分析了現代漢語同義詞“挖掘”和“發掘”的用法;張亮探讨辭書編纂用詞典語料庫的建設,指出詞典是對某種語言詞彙的描寫,其任務是描述并解釋語言使用慣例。語料庫的設計及其标注程度取決于使用目的,大規模語料庫更适合詞典編纂。
第三組
本組報告論文19篇,主要涉及方言及民族語言中的語法、語義相關研究,研究大多關注“來源”“演變”或“演化”,注重從動态視角來觀測語言現象的産生與發展。研究所涉及的語言或方言涵蓋廣泛,有西北的甘青方言,北方的山西方言、山東方言,南方的江西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客家話等,還有狀、侗語等民族語。
其中有關西北方言和民族語的研究最多,各有4篇:王雙成關注西甯及周邊方言中的“們”,認為一些用例中的“們”作為複數标記,已經從數量引申到程度;趙綠原分析了甘溝話完結義動詞的後附成分“掉”“過”等,将其視為瞬成标記,用在達成動詞和狀态動詞之後構成瞬成義複合詞,其産生是漢語自身語法化的結果,但功能固化受到了土族語的影響;敏春芳關注甘青河湟方言中不表疑問的“呢”,認為句末分布與阿爾泰語的表陳述、表現在的動詞後附成分-ne有關,句中分布則與阿爾泰語名詞的反身領屬和人稱領屬有關;畢原浩、邵明園關注甘青區域周囤話中引導析取結構的“不是”的使用,認為其與安多藏語的副動詞結構minas和mina高度平行,應該是對安多藏語的語法複制;郭鑫對壯語北部方言“pan2”的語義演變研究,細緻地考察了十幾個義項之間的演變路徑;王全華、何文絢詳細描寫并分析了侗台語“kap7(合)”的多個義項之間的演變路徑;呂嵩崧對壯語分類詞的功能變化進行了描寫與分析,認為這些變化是在漢語的影響下産生的;覃蘭惠關注與“孔洞”義相關的、用來計量房屋的量詞“孔”,認為這一特征是境内民族語共享的一項區域特征,平話、客家話、西南官話等中是從侗台、苗瑤語中借來的,閩語中則是原生的。
有針對一種方言某一語言現象的研究,包括對方言詞用法和演變的研究和方言句式研究。譚向誼探讨了山東淄博方言中“來”的多功能用法及其語法化過程;李桂蘭考察了江西吉水方言中連-介詞“從”的多功能用法、語義來源及形成,并探讨了伴随介詞與協同副詞、處所介詞的語義關聯;趙變親對山西襄汾方言中重疊近指代詞“這這”和遠指代詞“兀兀”的分析,認為他們是來源自一種貌似重疊的偏正結構;陳偉蓉從共時和曆時兩個維度探讨了閩南片閩語的嘗試标記及其來源,認為表嘗試義的“看”是閩語本有的,并非受普通話影響而産生,而另一較新的嘗試标記“邁”則是類推得到的;于方圓關注皖北臨泉方言中表示認識情态的“管ma”,并從共時和曆時兩個方面讨論了“管”認識情态用法的來源;涉及句式研究的是郭懿鸾對20世紀30年代瑞士傳教士編寫的客家方言會話教材《客話讀本》中差比句的研究,她指出“雙标比字式”和“過字式”是客家方言的本有形式,“單标差比式”則是明清時期受共同語影響形成的。
有跨方言的研究。覃鳳餘、鄭芷丞考察了23個粵方言點中來自“無”的否定詞的語音和語義演變,認為“無”和“有”的合音說在音理上是困難的,而“否定-存在”這一演化圈的運轉沒有“有”的參與;楊望龍基于海南島包括閩語、客家話、軍話、儋州話等在内的各種漢語方言和包括林高語、黎語在内的幾種壯侗語中否定詞的相關材料,對“否定-存在”演變圈原有框架進行了補充;何亮對漢語方言前後義方位詞的類型進行了考察,認為主要有單音節和附加式兩類,其來源有三種,一種是直接來自古代方位詞,一種是古代部位詞發展而來,一種是在核心語素基礎上合成的創新;金小棟關注漢語方言源點介詞的地理分布,指出方言源點介詞主要的語義來源是經由介詞、處所介詞、方向介詞、工具介詞等,這些詞在漢語史的不同時期發展出介詞用法,曆史層次不同;柳雨林使用東亞東南亞語言的材料來探讨處所與存在的分化模式,并基于語序和曆時來源考察了背後的原因。
第四組
本組報告論文19篇,内容可以大緻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漢語史(包括音韻、訓诂、文字)研究,這部分研究與韻書、韻圖等曆史文獻材料有關,主要聚焦于曆史文獻材料的挖掘與分析,對研究的新視角、新方法和新發現進行了探讨。徐朝東、黃笑山的報告結合蒙元以來漢語韻書韻圖、西士記音文獻,朝漢、滿漢對音文獻,以及現代漢語官話93個方言的字音,讨論了“給”音的曆時源流及其音變機制;李軍讨論了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和《蒙古字韻》的關系,同時認為“七音韻”不是韻圖、不是韻書,而是對應于《蒙古字韻》韻母的一種新的音韻“概念”;謝維維以李善《文選注》、公孫羅《音決》為例,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通過重紐反切結構分析來論證中古輕重唇分化問題;鐘雪珂從《韻鏡》學史的角度,以江戶時期《韻鏡》文獻中之“呼法”為切入點,探讨“韻法之際橫圖”與“唐音呼法”理論之間的關系。汪化雲探讨了《山歌》中“撥、撥來”的用法,通過11例“撥、撥來”的解釋,介紹了“撥”的語法化軌迹;儲泰松讨論了語言文字規範的背景、條件,從《九經字樣序》《開元文字音義》《五經文字》《韻英》等文獻材料闡述了唐代語言文字規範的具體内涵;黑維強、龐晨光從陝北甘泉、綏德方言的入聲狀況來讨論《中原音韻》有無入聲的問題,該報告為從方言的角度來讨論韻書的語言特點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和答案;李超對《傳音快字》的章節安排、聲母、韻母特點進行了介紹,并認為其南音部分反映了粵方言的特點,北音部分為北京音。
第二部分主要與方言研究有關,又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與語言/方言的歸屬有關的研究:莊初升、杜芊通過對前人文獻進行了述評以及結合聽辨實驗和對韻律特征的實驗研究,指出邵武話和光澤話具有贛語的主體特征;趙倬成聚焦于吳語宕江攝陽江二韻,分析了知莊章組聲母讀音格局的形成,認為就陽江韻知系字的表現來看,台州片更接近太湖片;唐七元介紹了漢語瀕危方言島廣西來賓古昔話的語音特征,重點讨論了果攝和宕攝的曆史層次,并就其是否歸屬粵語展開讨論;嚴修鴻從地理語言學的角度展示了閩西多方言接觸地帶151個地點“影”字的讀音,報告認為這些讀音差異反應了帶接觸地帶方言與閩、客方言的曆史聯系;葛佳琦認為北支台語r聲類是北支合并為R的創新音變,認為r聲類有助于重新認識北支台語内部分類和解決邕南土語地位兩個問題。二是與區域方言點語音詞彙語法特征有關的研究:周敏莉分享了陝西南部方言的“管(X)”類程度副詞的基本形式,認為程度副詞管幾多的形成可能與方言接觸和融合有關;覃遠雄介紹了邊擦音聲母在廣西漢語方言中的分布以及讨論了邊擦音聲母多源來源;冼文婷對廣西平南大坡粵語進行中的音變現象進行了報告,并從産出和感知角度解釋了音變機制;肖瑜對泰和方言城關話中“庚”“摒”“裱”三個常用動詞進行了舉例性質的考察;徐英對黃孝方言及周邊方言39個點的同素異序詞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進行了讨論;張婷婷對商城話中“看”“過”“将”三個生養類動詞的語義、語用地理分布和曆史來源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讨。
閉幕式
11月17日下午舉行閉幕式。南京大學張福通、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甯瑤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于方圓、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冼文婷四位老師分别代表四個小組做總結彙報。随後,安徽師範大學儲泰松教授作大會總結發言,他指出,本次年會報告論文90篇,内容涵蓋語音、詞彙、語法以及學術史,對象涉及漢語、民族語,以及漢語與非漢語結合,“演變”是本次會議的高頻詞,80餘位專家分四個小組讨論彙報,12位專家作大會報告,報告涵蓋語法、詞彙、語音等各個領域,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以及新材料的運用,老材料的翻新上都展示了良好的研究範式和思路,代表了相關領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
最後,河南大學丁喜霞教授、台灣大學張麗麗教授分别代表中國語言學會曆史語言學分會第四屆年會、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學術研讨會承辦方發言并向與會代表發出誠摯邀請。至此,本次會議順利閉幕。
本次會議參會議題多樣,涵蓋了曆史語言學學科研究的多個領域,漢語史、方言和民族語言的共時曆時研究、個案研究、跨語言跨方言研究均有涉及,充分展示了曆史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熱點趨勢,各位專家學者在立足語言學傳統的同時注重使用新材料、新理論、新視角,研究具有創新性和啟發性,會議将推進漢語曆史語言學學科進一步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