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工作 > 組織生活 > 正文

攜手•伴讀∣文學本科第二黨支部讀書活動“曬一曬”作品展(七)

2023-08-04 作者:文學本科第二黨支部 編輯: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黨建 點擊量:

墨卷緻恒,感悟人生。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将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并呼籲:“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為了迎接第28個世界讀書日,我院聯合經濟學院/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開展“攜手•伴讀——‘曬一曬’我的讀書筆記”活動。幾個月以來,活動得到同學們的廣泛關注,收到了諸多精美投稿。

本期賞析,小編從優秀投稿中甄選出一部分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走進書香世界,品味衆生百态。

 

林勝妙:人生樂在相知心——評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節選) 

“人生樂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裡的這一句名言或許也照應了《祭歐陽文忠公文》的情感基調:人生的歡樂在于心與心的相知,即使背井離鄉,即使知己逝去,又有何悲呢?故這篇文章一掃同類祭文中的悲怆之情,而從大處着眼,高瞻遠矚,全面揭示歐陽修的成就和貢獻,在鋪排與比拟中氣勢與辭采兼備,傳神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可感可親的歐陽修形象。文辭懇切,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王安石對歐陽公的仰慕與緬懷之情,同時也使我們于字裡行間得以窺見王安石的政治主張,發現他那顆敏感細膩的心。歐陽修的生與死在“箕山之側與穎水之湄”達成交彙,而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與作為普通人的王安石在此篇祭文中相彙交融,不可不謂精妙。故王文濡在《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說此文“承接自然,有一氣呵成之妙”,誠哉斯言。明人茅坤以為“歐陽公祭文當以此為第一”,良非虛譽。

 

謝宇航:情采并茂,思與境諧——評歐陽修《秋聲賦》(節選) 

《秋聲賦》意蘊豐厚,“秋聲”具有多重内涵。作者以秋聲隐喻朝廷和國家所面臨的生死危機、群邪謗讒之害、天地正直忠義之氣、悲歎憂勞和死亡、壯志難酬的苦澀。歐陽修的形象和主人翁精神也躍然紙上。《秋聲賦》刻畫了一個宦海沉浮的厭倦疲累者形象、無可與言者的孤獨者形象、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弘毅士人形象、剛直不阿的谏者形象。

《秋聲賦》情采并茂。賦中歐陽子和童子一問一答,遙承古賦設為問答和韻散間出的傳統體制,又更多地采取散文的手法和句式,正式确立了文賦的完整形式,賦予了它新的審美特征。

 

蒙妙羽:讀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有感(節選) 

“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 [ 出自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先生在書中對老子美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針對部分人認為的“中國美學史是從孔子開始的”論斷,葉朗先生也分别從曆史順序、理論本身美學角度來論證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的起點。層層論證,條理清晰,有理有據,這不僅讓我清楚地知道老子美學為什麼會作為中國美學的起點,也教給我如何有理有據地辯駁片面的觀點,如何将論文寫得層次分明。而葉朗先生這樣清晰的論證在整本書中都有體現,他論述老子美學也是從“道”、“氣”、“象”這三個互相關聯的範疇展開的。

 

吳雅瑩:苦難中的溫情——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節選) 

《許三觀賣血記》成功地講述了一個活着的故事。令我沉醉的是小說的真實,是真實的語言所構成的平實質樸。小說既不沉悶又不冗長,将遺留在曆史角落的一段歲月,一段苦難人生娓娓道來。從文字之中,我們可以讀到悲情,亦可讀到溫情,讀到人生的感悟。

讀完這本書,我不敢奢求每個人都幸福。

我隻願,每個經曆坎坷的好人,最後都能善終。

 

曾怡敏:談美與社會的緊密結合——《中國美學史大綱》閱讀随想(節選) 

可以體會到,美學的發展狀态與特定時期社會曆史發展狀态在給人帶來的感受上是存在很大一緻的,美學的發展路徑、轉折也與社會曆史發展存在極大重合。經濟政治社會與美學藝術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美學應當融合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進行研究發展,而非高高挂起,成為艱深晦澀的單純學術問題。隻有與社會實踐進行緊密結合,美學研究才能獲得切合實際的結論,并對美學藝術發展、審美教育、審美哲學等重要問題産生合理指導。

 

吳宇濤:詩文起深情——讀《一些印象(節選)》有感(節選) 

濟南的秋冬與山水,就這樣編織了老舍夢中的白玉京。詩境便有詩情,使人欲作文章。老舍将這如夢的詩境詩情掂了幾兩,便作了幾首七律,要以這三大首《春夜》,眷戀這溫情的夢,老舍作《春夜》,既寫東風如夢,也寫明月知愁;既寫山上青松,也寫梧桐海棠;既寫多年羁旅,也寫人為情長。老舍繪寫的詩境叫人沉醉,詩情卻深藏。一應鄉思愁情都藏在了三首《春夜》與這一篇散文裡,藏得深深的,隻在秋冬與山水間的縫隙裡微微起伏着。情感斂于文字,則筆墨生輝而凝練,品味清歡而意蘊悠長。“微而顯,志而晦”,散文家與詩人搦管時,便常常為情而作,卻又要深藏私情,不教讀者知曉,而往往此類深藏的情感最是觸人心弦,老舍的詩文起于鄉思,藏之山水秋冬,于是愈發隽永而有味,可謂婉而成章。

 

李軍浩:讀《透明的紅蘿蔔》有感(節選)

弱者能夠說話嗎?

面對成人世界,黑孩是一個絕對的弱者,他頭大身子小,連菊子姑娘都能輕易的拉着他的細胳膊将他拖出橋洞。面對成人世界,他能依靠的隻有自己,身體的羸弱與精神的尊嚴形成絕對的反比,他越是弱小,内心偏狹的自尊就越是強大。

在莫言的這篇小說中,弱小者沒有發言權,黑孩從始至終也并沒有講過一句話,他被剝奪了語言的權利,因為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