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工作 > 組織生活 > 正文

攜手•伴讀∣文學本科第二黨支部讀書活動“曬一曬”作品展(五)

2023-07-21 作者:文學本科第二黨支部 編輯: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學工組 點擊量:

在舉辦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支部的黨員同志們積極組成多個小組對小組内指定書目闡發個人感想,不同的閱讀心得碰撞在一起,迸發出閃耀的思想火花。下面,小編選取了第九小組的同學們在閱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之後産生的心得體會與各位同學們一同探讨。

 

何泳霖:

焦慮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為争奪有限的心理能量發生的沖突。在《精神分析引論》中,焦慮被分為以下幾種。第一是現實性焦慮,對外在危險的恐懼。第二是神經質焦慮,害怕本能會失去控制,導緻自己做出一些可能會因此受到懲罰的事。第三是道德焦慮:對自己某些意識的恐懼,比如做了壞事後感到内疚。第一和第二種解釋看上去十分的複雜,也很難懂。但我們可以以弗洛伊德的解釋來理解:其實就是一種對已知事物的恐懼所反應的情緒;而另一種則是毫無原因的焦慮。若無法通過理性方式控制焦慮,則會轉向自我防禦機制。

而任何文藝理論的最終指向都是終極的人文關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于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人而言,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自我本我與超我三者之間的不斷沖突與較量,正是代表了我們人性的不同層面之間的互相博弈。而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不可能隻停留于其中的一個層面,三個層面之間永遠存在于一個互動關系之中,這也是造成人性複雜的一大重要原因。而我們所能做的便是不斷的自省與自我反思,已獲得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更深刻的認識,以求到達精神上的高地。

 

朱家強: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的第二十五講焦慮中闡述了神經症焦慮和現實性焦慮的生理與心理表現,并運用實例進行分析佐證。在這一講中,弗洛伊德指出焦慮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焦慮的具體形式依附于特定的對象或情境,适當的焦慮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過度的焦慮則會帶來不利的後果。焦慮情緒常常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對我們的行為産生影響。還記得複習備考的那一段時期,焦慮情緒時常伴随在我身邊,在報考人數的增多、複習進度的緩慢,複習狀态不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焦慮情緒常常困擾着我,我也由此表現出睡眠質量不佳、情緒低落易波動、思慮過多等負面狀态,為此我也積極進行調節,在複習之餘,我會去操場夜跑,消解壓力,同時向朋友傾訴,排解消極情緒。焦慮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正确看待這一情緒,積極主動化消極為積極,化被動為主動,尋求多方途徑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态。

 

呂書蝶: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兒童的夢”這一講開頭就指出了:為何要讨論兒童的夢?在文中他給出了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因夢的僞裝而造成的困難”,兒童的夢恰好具備“未僞裝性”,正如他所說兒童的夢具有“簡短、清晰、易于了解”的特點,因此他在這一講選擇“兒童的夢”作為主要的論述對象,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用分析法解釋“夢的僞裝”。當然除了解釋選擇“兒童的夢”的原因,弗洛伊德同樣給出了“兒童的夢”的幾個主要屬性,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前三個:一是“與其前一日的經驗有關”,并且以具體的三個夢的實例來論證,增加其說服性;二是“完整的、可了解的心理活動”;三是“顯義與隐義是一緻的”,因此無需分析。最後,作者對于夢的允許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對睡眠有保護作用”“産生于睡眠與要滿足某種心理的刺激之間的相互牽制”“是具有意義的心理活動”“願望的滿足和幻覺的經驗”如此等等。弗洛伊德在進行精神分析的過程中,加入對于“夢”的探讨,尤其是“兒童的夢”的讨論,這對我們進行心理學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夢在很大程度上與人的心理與精神刺激有關。“兒童的夢”沒有僞裝,比較幼稚,但我們同樣要意識到“并非所有的夢都如此幼稚”,因此我們還需要去查問做夢者,仍需要去讨論潛意識或者自由聯想的引用之法。

 

景家樂:

在《精神分析引論》第十九講“抗拒與壓抑”中,弗洛伊德向我們詳細闡述在對病人的心理療過程中出現的反抗以及出現反抗的原因——“壓抑的作用”,并用房間和守衛的比喻,解釋了這個抽象的概念。弗洛伊德認為病人在接受心理分析時的反抗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一是直接抗拒,而是轉移治療者的注意,比如同他們探讨專業問題,或者對醫生的治療要求敷衍而過。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反抗是因為某種潛意識心理活動不能正常進行,不能進入潛意識,而病症是作為其替代物而出現。也就是說,病人是因為潛意識願望不能實現,而不願意被治療痊愈,也是同一種力量在起作用,試圖阻止潛意識進入意識中。這種反抗也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段時間莫名其妙的煩躁,并且抗拒和他人交流,或者對想要和自己進行交流的人表現的很不耐煩,想要消解這種狀态最好的方式就是釋放自己内心的壓抑,也就是所謂的“欲望”,弗洛伊德把壓抑歸結于性欲望,但我們可以通過代償機制,比如跑步,打遊戲,睡覺等來消解壓抑。

 

王雲霄:

第二十五章,目前被翻譯為《焦慮》或《恐懼》。講述的是恐懼心理,或稱之為焦慮心理在臨床的表現并将這種心理問題視為力比多難以釋放帶來的後果。事實上在這一章弗洛伊德的觀點與論述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比如在解釋現實恐懼的時候,弗洛伊德認為知識與恐懼是相關的,但其關系可以是正相關也可以是負相關,他以野人和船長為例,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如果野人有制服獵物的方法,船長有逃離風暴的技術,則恐懼就不會出現,所以恐懼的來源實則是因為知識的不足。此外,由于弗洛伊德将力比多視為性力量,所以對于某些恐懼心理的解釋并非合理的,他将性失敗與恐懼的聯系實際上是狹隘的,如果将性交看成行為,即行為的失敗會極大的打擊人的自信,力比多無法通過成功的行動升華,進而導緻了焦慮心理的産生。

但是力比多與恐懼并非對立的,相反,他們甚至是同一的,這裡弗洛伊德提出強迫行為,即強迫症患者往往不會輕易表現出恐懼,這其實是将恐懼做A變成了強迫做B的轉化,将力比多通過B事件釋放,從而避免了A事件帶來的恐懼。再者,力比多除了釋放,也可以升華,正如孩童對探索的欲望,可能因為成人的警告戛然而止,這就使力比多積壓在體内,又或許可以通過攀岩、越野的方式升華,前者容易産生恐懼或者焦慮心理,後者則不會。

弗洛伊德在這一章中提出了模型,即力比多難以釋放會轉化為焦慮心理,這是絕對正确的,情緒的外化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憤怒或興奮,這是因為其所指的為外在,在行為上是可以看的出來的,因為力比多的釋放與升華往往是一瞬間的;而焦慮或恐懼的心理是長期形成的,其表現為對自己的折磨與诘問,因為力比多的積壓是長期的,這種心理也是長期存在且呈現疊加的态勢。盡管在論據上,這一章不是嚴謹的,但是在模型的提出與邏輯的合理性上這一章足以自圓其說。

謝黔江:

讀了第十四講我認識到,夢除了保護睡眠的作用,還有滿足願望的作用,在白天人意識清醒時,這些被壓抑在潛意識裡無法得到滿足,便會在夜間睡眠檢查作用松弛時滿足,而這也體現了人追求願望滿足,追求快樂的天性。每個人都會有願望,願望難以得到滿足時,就會在夢中出現,或許,在夢中的短暫滿足,也能讓我們獲得短暫的快樂。但是,作為新時代新青年的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确的願望,回想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嶽飛精忠報國,聞一多拍案而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們都是有願望的人,願望國家安定,人民幸福,他們還為了這偉大而崇高的願望矢志不渝的人,他們更是我們值得敬佩的有志有為之人,讓我們也一起像他們一樣,樹立正确的願望,并為了這些願望,努力學習,刻苦奮鬥,遵紀守法,不能僅僅讓其出現在夢中,要讓在夢中出現的願望變成實際。

 

韋祎雪:

對我來說,夢作為一種窺視個體内心的形式,其原始性質和幼稚特點的存在讓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人類心理活動的多元性和複雜性。夢作為個體與自我之間的橋梁,可以揭示出内在欲望、沖突和壓抑,對于人們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夢境中的幼稚特點也反映出人類進化史上原始的經驗和記憶,對于了解人類文化和曆史背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總之,夢的原始與幼稚特點是夢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這些特點對于深入理解夢的本質和意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徐素琪:

《精神分析引論》第七講講述了夢的顯意和隐意的含義、關系和意義。在這一講中,弗洛伊德首先舉出幾個例子,繼而引申出夢的顯意和隐意的概念。其中“夢的顯意”指的是說出來的夢,是我們在意識層面上所知道的東西,而“夢的隐意”則是指其背後隐含的意義,由聯想而得的,是我們在無意識層面上所體驗和表達的東西。接着,弗洛伊德講述了顯意和隐意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他認為,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是由顯意和隐意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而無意識的力量和動機也是通過這種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最後,弗洛伊德談到了顯意和隐意的意義和價值,他認為,了解顯意和隐意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和思想的本質,并且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和引導我們的行為。

在閱讀這一講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深刻性和洞察力。他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夢的顯意和隐意的概念和相互作用,并且用實際的例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種清晰的闡述方式值得我借鑒與學習。

另外,弗洛伊德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啟發性和意義的。他強調了無意識的力量和動機對于人類行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控制和引導行為的可行性方法。這些思想對于我們理解人類行為和思想的本質有着重要的啟示,并且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控制和引導自己的行為。

總之,《精神分析引論》第七講的内容深刻隽永,不僅對于我們理解人類行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啟示,而且對我們控制和引導自己的行為也有着現實的指導意義。

 

白依娜:

弗洛伊德提到“症狀的形成實際上是潛意識裡他物的代替品”,這一理論成功解釋了我高中時期半途而廢的感情以及功敗垂成的學習成績導緻的結果,當時如果堅持下去的話便不會有這些心結。這些令人費解的行為其實都來自初中時形成的錯誤認知,初中時有些人以我不喜歡的方式宣揚着這些正确的認知,而我又因個人性格而選擇了錯誤的認知。因此,任何時候,無論對錯,我們要主動地去選擇一個接納自己的環境,選擇一個善待自己的人,這才是我們在潛意識與意識相矛盾且激烈的内部抗争無效時最有效的自救方法。

讀完這一講,我十分敬佩弗洛伊德的學術态度——“然而,我甯願你們充分感覺這一學科的複雜和困難,也不會為求簡單而以混淆視聽為代價,而且我相信即便我告訴你們的話你們一時不予接受也是無妨的。……我的話盡管繁雜,而你們卻也明白了所講的潛意識、症候的意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等諸多要點了。”但願每個學者,每本書都能這樣所謂“繁雜”,簡潔是留給後人的,不是留給學習的人的。